hjc888黄金城老品牌返回校园网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参与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与国家级、农业部、上海市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建设任务,承担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参与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点、渔业专业硕士学位点以及水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负责及参与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具有学科建设、专业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本系将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聚焦水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利用,围绕鱼类多样性与基因组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等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相关理论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水产种质创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研发优良品种高效繁殖技术,培育优良养殖品种,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水产种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历史沿革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的前身为水产养殖系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属下的组织胚胎教研组,历经遗传育种教研室(1994年)、生物技术教研室(1995年)、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1999年)、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2007年)、水产系水产养殖教研室(2013年)等发展阶段。为适应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需要,2017年在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调整时成立水产种质与育种系2022年学院又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方向与基层组织架构,将原来的8个系调整为4个系,其中水产种质与育种系为4个系之一本系各发展阶段相关情况简述如下:

    水产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  最初为组织胚胎教研组时,师资力量雄厚,最多时有王瑞霞、郑德崇、蔡维元、楼允东、张毓人、张克俭和江维琳7名教师。1972年,学校搬迁厦门后,王瑞霞留守上海,蔡维元调离学校,同时,又调入江福来老师和张赞妹老师。主要课程有组织学、胚胎学切片技术等。学校迁回上海后,为充实师资队伍,先后吸收了吴雅玲老师、张英培老师。1984年,正式组建遗传育种教学小组,开设了遗传学、鱼类育种学等课程,1985年开设了遗传学实验。1987年,引进赵尚林老师。

20世纪90年代,又陆续引进了姚纪花硕士、高峰博士、施志仪博士、汪桂玲硕士、李小勤硕士等,大大增加了师资力量。1994年,组织胚胎教研组更名为遗传育种教研室。随着生物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我校于1995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理学学士)学生,遗传育种教研室同时更名为生物技术教研室,负责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开设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发育生物学等。1999年更名为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学科点负责人为邱高峰教授。

21世纪初,为支持本学科点的建设与发展、满足教学基本需求,分别于20032005年赵金良老师邹曙明老师从原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学科点调入。2006年,张俊玲老师由院部调回本学科点。2006年,学科申报获得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硕士点在2017年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时撤销

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学科点  20世纪80年代初,李思发教授创建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使我校成为国内最早开展此领域研究的单位初期主要集中于我国鲢、鳙、草鱼的考种与种质资源发掘,从形态、养殖性能、生化遗传、分子遗传等不同层次进行水产动物种质特性鉴定、遗传改良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研制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产动物种质评估与鉴别技术,编制了系列国家水产种质标准,推动了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后,研究室逐步拓展研究对象,重点涉及团头鲂、罗非鱼、彩鲤、鳜鱼、草鱼、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三角帆蚌、中华鳖等多个重要养殖品种。在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人工选育工作,先后培育出团头鲂“浦江1号”、“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新吉富”尼罗罗非鱼、“吉丽”罗非鱼、康乐蚌、彩鲤“龙申1号”等水产新品种。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室先后工作的老师有:李思发、蔡完其、周碧云、吕国庆、赵金良、李家乐、李晨虹、邹曙明、王成辉。研究室在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1994年研究室开始接任原农业部水产增养殖生态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1998年实验室更名“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2002年更名为“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2011年更名为“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2005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7月通过验收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  2007年,上述水产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学科点和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学科点合并组建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系主任为赵金良教授。随后,一批年轻博士加入本系:陈晓武博士(2007年)、冯建彬博士(2008年)、李文娟博士后、唐首杰博士(2010年)、颜标博士(2011年),白志毅老师、沈玉帮老师分别2008年、2010年调入本系,充实了本系师资力量

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的建立,较好的整合了相关研究资源,凝练研究方向。2011年5月,由本系负责申请的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获批,同时,本系也参与农业部草鱼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主任为邹曙明教授,以耐低氧和生长性状为选育指标,成功选育新品种团头鲂“浦江2号”。

水产系水产养殖教研室  2013年,学院进行系室调整,原来的7个系合并为3个系,水产系下设4个教研室,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系教师划归水产养殖教研室,白志毅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严兴洪教授、牛东红老师从原海洋生物系转入水产养殖教研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良标教授于2013加盟上海海洋大学,进入本教研室。陈杰博士(2012年)、付元帅博士后、刘晓军博士后赵岩博士(2013年)、祖尧博士(2014年)、王军博士(2014年)、陆颖研究员(2016年)、周艳博士(2016年)、马克异博士(2016年)先后加入。

这一时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1月202112,陈良标教授担任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相关研究聚焦于鱼类多样性与基因组学、海藻与海藻遗传学、水生生物生态生理学等多个领域,为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获评良好2021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初评成绩良好,在同类高校中排名第二。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于2014年被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类)”,是我国海洋生物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合基地,中心主任为陈良标教授,管理委员会主任为李家乐教授。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 2017年,随着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学院基于学科-专业-学位点三局同布原则,对基层教研组织进行了调整,按学科方向成立8个系,原水产养殖教研室水产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的教师划归新成立的水产种质与育种系,并将党支部建立在系上。系主任为邹曙明教授,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为张俊玲教授。陆续又有新一批年青博士加入:徐晓雁博士(2017年)、孙悦娜博士(2018年)、高大海博士、李文豪博士(2019年)、郑国栋博士(2020年)、陈晓雯博士(2021年)、丁洪昌(2022年)。2021年,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胡鹏教授加盟上海海洋大学,并加入本系。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年轻、高素质和稳定的师资队伍。

2018年,水产种质资源战略创新团队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战略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为陈良标教授。白志毅教授、邹曙明教授、赵金良教授、陆颖研究员及本系青年教师为团队骨干。团队不仅开展了水产高效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生物性别决定、温度适应相关基因功能前沿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还研发了三角帆蚌“申紫1号”、缢蛏“申浙1号”和 团头鲂“浦江2号”等3个新品种,推广的草鱼、团头鲂、三角帆蚌、缢蛏等品系超过5个,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2021年创新团队验收获评优秀。

在本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202110月,以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战略创新团队再次入选新一轮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战略创新团队建设;同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驱动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向高水平特色大学迈进的背景下,开展了鱼类与贝类免疫进化和适应、鱼类繁殖发育、海洋微生物、海洋生态系统、极地海洋等多学科、宽领域、高水平的交叉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21年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通过评估。

2022年,根据学校和学院“十四五规划”,结合新一轮国家“双一流”水产学科建设与发展,学院又进行了系架构调整,以水产和生物学科为基础建立4个系,水产种质与育种系仍为新成立的4系之一。司马桂君教授从原发育生物系调入本系。胡鹏教授开始接任本系重要科研平台“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战略创新团队负责人陈良标教授担任系主任。

 

二、现状

1. 组织架构

目前,本系共有教师32名,其中教授15名(白志毅、陈良标、陈晓武、胡鹏、李家乐、陆颖、牛东红、丘高峰、司马桂君、王成辉、汪桂玲、严兴洪、张俊玲、赵金良、邹曙明),副教授11名(冯建彬、付元帅、高大海、李文娟、沈玉帮、王军、徐晓雁、祖尧、赵岩、丁洪昌、黄松钱),讲师6名(陈杰、陈晓雯、李文豪、唐首杰、郑国栋、周艳)。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10名,100%具有博士学位,75%以上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目前,系主任为陈良标,系副主任为张俊玲(兼党支部书记)和邹曙明,系教研秘书为祖尧和陈晓雯。

本系人员为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战略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位(陈良标),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1(胡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位(白志毅、李家乐、赵金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王成辉),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2位(李家乐、严兴洪),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位(白志毅)

本系是我校一流水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中坚力量,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聚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学科方向,系统开展典型鱼类(草鱼、青鱼、罗非鱼、团头鲂、彩鲤、鳜)、虾蟹(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贝类(三角帆蚌、缢蛏)和藻类(坛紫菜)等养殖品种的种质创新,通过多基因组学解析控制生长、性别、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机制,开发安全高效的水产种质改良、优良品种培育与高效繁殖新技术,引领我国水产种质创新,培育优良养殖新品种,促进水产种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其中陈良标教授致力于动物进化与环境基因组学前沿研究,并应用于罗非鱼等养殖品种的种质改良与创新,严兴洪教授开展坛紫菜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李家乐、白志毅教授团队开展草鱼、青鱼、三角帆蚌、缢蛏等种质评价与创制,王成辉教授团队开展中华绒螯蟹和瓯江彩鲤的良种选育和种质创制,邹曙明团队开展团头鲂良种选育和草鱼ENU诱变种质创制,赵金良团队开展了鳜鱼、罗非鱼群体种质评价及群体选育、杂交育种,邱高峰团队虾蟹生殖细胞发育、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机制、虾蟹基因组及其辅助育种研究,施志仪、张俊玲教授团队开展牙鲆变态发育、性别分化机制及三角帆蚌细胞育珠研究。

 

2.教育教学

    本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承担本科水产遗传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36门课程,研究生分子遗传学、基因与基因组学和水产育种学等20门课程。其中“遗传学”和“遗传育种学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发育生物学”获评校级精品课程,“河蟹池塘生态育苗虚拟仿真教学”获评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王成辉),“坛紫菜室内人工育苗实验虚拟仿真”获评2020年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严兴洪),“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水产动物育种学”获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另2020年获教育部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水产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研制”(李家乐),《水族动物育种学》(李家乐主编)、《鱼类育种学》(赵金良主编)等多门教材获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牛东红获第二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5年来,培养了一批上海市优秀本科和硕博毕业生,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竞赛、实践等奖项14项。

 

3.科学研究

本系是我校一流水产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中坚力量,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聚焦水产种质资源发掘和良种创制学科方向,系统开展典型鱼类(草鱼、青鱼、罗非鱼、团头鲂、彩鲤、鳜)、虾蟹(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贝类(三角帆蚌、缢蛏)和藻类(坛紫菜)等养殖品种的种质创新,通过多基因组学解析控制生长、性别、抗逆、抗病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机制,开发安全高效的水产种质改良、优良品种培育与高效繁殖新技术,引领我国水产种质创新,培育优良养殖新品种,促进水产种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

近十年来,本系共主持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1项,到账科研经费18084.95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课题和子课题9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交流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33项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市科委、教委、农委等省部级项目共19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优秀创新团队奖三等奖、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2012年至今,入选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等人才计划9人次。

 

4.科技服务

水产种质与育种系教师作为hjc888黄金城老品牌教授博士服务团的重要骨干力量,坚持17年利用暑期奔赴云南、贵州、陕西、西藏、新疆及江浙沪等各地开展教授博士服务团科技服务活动,服务团每到一地,立刻就俯下身来,与养殖户交谈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的为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渔业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西藏亚东鲑养殖和罗非鱼回故乡。西藏亚东鲑养殖是我系王成辉教授团队负责,自2015年以来,王成辉教授对接脱贫攻坚,长期服务西藏等地,因地制宜制定精准扶贫方略,带领“西藏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科研团队以一条亚东鲑带动三乡镇156 户442 人脱贫,助力亚东县在西藏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并于2019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排名第一。罗非鱼回故乡是我系赵金良教授团队负责,自2020年以来,赵金良教授带领团队次赴非洲加纳发展研究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加纳罗非鱼养殖生产培训班”配合学校执行“中非友谊”中国政府奖学金进修生培训项目(罗非鱼养殖技术培训),建设了罗非鱼养殖技术全英文云课程推动了罗非鱼养殖技术回故乡

 

撰写人:张俊玲,陈晓雯,陈良标

20232

 

 


Baidu
sogou